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觀油電混和車談超車理論

舉凡TOYOTA或HONDA兩大日本品牌,在近兩年油電混和車的銷售上,都是成長非凡,不管是低價策略的使用或技術上的創新都是有目共睹。

今天我就不打算來探討,這已成為事實的數據,我比較想談的方向著重在,為什麼人往往會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癖好?有那些有趣的變數,再再地引導我們去做決策,理性判斷到底在人購物行為上,到底能扮演多少影響力?

首先,我用一些實務的街邊消息,以及道聽塗說的觀念來增加整件事情的輪廓,好幫助我們來思考推論。

有油電混和車主說,開五年過後,修特殊規格電瓶含工要6萬多,我們假設這台車原價130萬,開五年共累積10萬公里,又假設這台車每公升可以穩穩地開20公里,假設一公升花了28塊油錢,得出14萬的油錢。

又假設我們買了同樣一台車,開五年過後,換電瓶含工大概3千上下,開五年共累積10萬公里,每公升只能開14公里,假設一公升花了28塊油錢,得出20萬的油錢。

好了。結論就是買油電混和,省了油錢,但卻貴了電系相關維修以及原始車價,到底划不划算?好像也說不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五年後換電瓶或電池,有人可能好運,有人則可能倒楣,所以,綜合以上數據,我們得出買【油電混和車】好像變成一種潮流,不太像是理性的消費,比較像是買一個前衛的認同,好比我去過杜拜或去過歐洲,跟去過泰國明顯不同,明明都是一樣去了10天,一樣有得吃有得住,一樣帶老婆去,唯一不一樣就是照片內容不同,造成回國後的感受不同,「量」是一樣,但在「值」上卻有明顯差異,我這邊刻意不用「質」,是因為,「值」是教主觀的認定,好比住山裡的人看山覺得很普通,看海覺得充滿好奇,反之亦然,因此我們能夠慢慢理解,當商業化的「值」認定越高,那就必須加價購買獲得,因此這個「值」滿足條件如果與「省錢」發生衝突,那就會鈍化銷售量,但當「省錢」衝突,透過折價越大,產生「值」的滿足程度越高,那就會使銷售量上升。


好了。文謅謅的講講完了。大概整理一下我想說的簡易版。
也就是,人在消費行為中,必定存在「理性需求」+「感性需求」,「理性需求」透過比較得以滿足,包含自我條件等等,這點較容易明白,在「感性需求」的這塊就較多主觀,會隨著很多變數而波動,我想這點,就明白告訴你,不管是甚麼樣的商品,哪怕再好都有人嫌,再爛都有人需要的奇異常態分配,所以,取得常態分配最大塊的分布是企業最需要留意的功課。


最後,講完上述的第一部分,才有辦法講接下來的產業變革臨界點,也才是我真正想說的內容。

究竟什麼是「超車理論」?我想很多人都會想知道,阿超車就超車,還有甚麼理論可言?其實這樣想也沒錯,但經過觀察後,我真覺得這裡頭大有可為,剛好適合拿來解釋,產業從萌芽到成長期這段有趣的蛻變,我想有開過車的人,一定都有超車的經驗,超車無非兩種動機。

第一、前車太慢。低於平均速度,人家都開60,你開20快快讓開,讓我來。
第二、我想加快。我覺得我可以往前,你別擋路。

產業也是如此,我們拿油電混和這個新技術來說,就屬第二種情況。在燃油引擎技術與0~100加速度之間,各大車廠已經來到很難再突破的現況,即想快就別想省油的田地,這時油電混和或純電動車,剛好超車了這個框架,跳脫原本的規則,往下一個里程碑,不管是0~100加速度或省油都大大的突破超越,所以單純不考慮成本高低,實際上,油電混和或純電動車,其實已經超車了。這對整個產業來說是很正向的推進,當然也改變我們住家型態,未來新屋都要裝充電設備又或者出門要開始找充電站等等行為。

我想在這樣的趨勢下,電動化移動裝置已然成形,已經不是你認不認同的問題了,而是這樣的潮流已經透過全世界的各大平台,推成了趨勢,我們操作者只要好好把商機找到,順著趨勢走,才是該做的事。



Neil園丁筆記。2019/03/19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何謂趨勢的力量。

前一陣子拜讀完,E甸園頭腦風暴「我和一個年入5億的CEO聊了聊!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這篇。才真正讓我豁然開朗。

從前,我是一個科學腦+孤僻腦。總想著事事要佔先機,被人捷步先登的知識或趨勢,總覺得沒意思,後續繼續追蹤也變得乏,想追求一種獨特的高度,一種別人不知道唯我獨知的快感,漸漸地這樣的心態影響到投資,老是無法做到順勢而為,為了閃避與人相同,總喜歡在標新立異上下功夫,最後,往往在趨勢上吃了大虧。

有幸拜讀E大這篇文章。
內容大概是我前所未聞的見解,在趨勢形成的過程給了交代。我們都明白,個人再優越贏不了團隊;團隊再優越贏不了平台;平台再優越贏不了趨勢。

 個人與團隊這點我不加以贅述,到處都有這些觀念可以查,但究竟平台與趨勢間為何有其高低呢?

我們從簡單的說起,好比Google是美國以及部分國家成功的平台,但唯獨到了中國是GG的,使不上力,那中國是什麼在當家?自然是百度搜尋引擎,但百度也出不了關,到不了其他國家發揚光大,原因就是使用習慣以及地方的文化造成(這邊我們就不談政治議題),所以,成功的平台是可以在即使撤換CEO、經營團隊依然能夠運作的叫做平台,但成功的平台也可能受到地域文化所箝制住,短時間無法跨越,這時,在各國獨立或聯盟的平台就成為一股勢力,一股「新行為習慣」的潮流,我們稱為趨勢。


這就像台北人到中南部要找百貨公司逛,中南部人到北部找夜市逛一樣的道理。

因此,如果以規模大小或持續性力道來排列順序的話應該是,趨勢>平台>團隊>個人。

平台形成是靠團隊人力+大把的鈔票,耗時耗力堆積出來的。

然後趨勢是一股較無形,但又無所不在的力量,帶動整個產業風向,向滿足人類的慾望追求前進。

最後,我真正得到的是「借力」,併著這股力量前行,不再標新立異,而是順勢而為,把個人、團隊的能力,在對的趨勢下發揚光大,而我只需觀察,這股再明顯不過的趨勢現在走到哪裡,我又該如何把握即可。

Neil園丁筆記。2019/03/06

靠一本書爬一座山。CIS日本小股神 主力的思維

從大二開始就開始接觸股票市場,也已13年有餘,最近喜歡上一個詞【積非成是】,我想在股票市場自營的朋友們,大概都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涵義。 看完CIS著【主力的思維】後,雖然說內容並沒有看完查理·蒙格大作那般令人澎湃,又腦筋突然對人生充滿希望,想盡力往某個方向奔去的豪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