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加權指數、上櫃指數怎麼看?

自從10月開始,我想很少有人願意看好台灣未來景氣,加上國際與國內利空滿天飛,實在很難有個實際的數字支撐,一個對未來看好的原因。

我的想法很簡單。因為很多體質很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股票價格便宜了,所以我買進。

如果要談作股票,我想就是三步驟:
一、算出公司價值。
二、在價格合理時買進(不一定非得超跌,但超跌時買進反彈快)
三、等待、等待、還是等待。

剩下的技術分析、主力籌碼分析、市場心理分析等等等  都只是「輔助」罷了!可有可無。

為何園丁敢如此肯定?

因為,這世上我目前能找到穩定的獲利模式,除了價值型投資外,我實在沒有第二種選擇。

好了,來看看上櫃大盤。我一再提醒作小型股(30億股本以下)的人,上櫃指數會比加權指數更重要了些。



上圖要告訴你。加權2015年8月這波跌了2,811點,2018年10月這波跌掉了1,870點,然而2018年融資卻比2015年創新低,這現象有兩種原因:
第一,散戶在高點興致缺缺。
第二,個股拉回太快導致斷頭數多,融資退很快。

所幸,對於價值型投資者來說,較喜歡聽到的應該是「一」加上「二」的效果,
原因是,可以比較容易出現價值股超跌現象,容易產生超額報酬。


我們看看下圖,如果你有印象,這是一場鱷魚表演,白色帽子為解說員,請觀眾安靜下來,好迎接表演到來。





這張,則是因為有人跌倒,解說員優先逃跑的畫面。



恰巧,我用這個故事解說台股長年以來的現象非常貼切,也就是,長期透過媒體喊多喊空的人,在看不對的時候通常跑得比你快,而你總是慢了半拍或根本搞不清楚發生了何事?


所以,融資退潮,就好比散戶最後一波逃跑一樣,總是在最後末跌段,加速了跌幅的產生,當然還要計算一些喜歡用「融資」去摸底的「高手」,在產生系統性風險市場,當非理性殺盤發生時,往往這類的融資客是價值型投資的好朋友,加速了未來超額報酬的發生。


結論是:
上櫃大盤即使已經跌成這樣,還是很多價值型股票仍貴,但要再續跌,除非國際利空很重,否則買進低估價值型股票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不可能依靠看準行情而穩定獲利,但我們可以透過便宜買進價值型股票+等待產生複利,最後達到財富自由的光榮大道。

入股市寶山我們要追求甚麼?
第一、不用盯盤。
第二、睡得安穩。
第三、買進幾乎不會倒的公司,擁有很強的商業模式。
第四、市值正成長、保留盈餘正成長、股東權益正成長等。

剩下的,你只需過好你的生活,把身體養好,利用時間產生被動收入,而你只需要等待。





Neil園丁筆記。2018/11/23



心理素質如何影響人生與操盤

今天來談談比較輕鬆的話題,也剛好給31歲的人生做個回顧與檢討。

我想對於7年級生而言,2018是跨過或即將穿越30歲的交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第二》),對於身處而立之年的我,人生中的際遇,有別於30歲前有了更深的體悟與感觸,特別在於,看待很多不順眼的事情,漸漸也沒這麼好,同時也沒那麼壞了,以前非得分出個高低的個性也被漸漸弱化,以往個人觀點看待這個世界,在經過一段社會學的淬鍊,似乎也沒如此主觀,看待事情變得清晰,不再以閣樓裡看窗,總與事與人之間有道隔閡之感變得清淡許多。

如果注定我只能傳遞一個觀念給我最愛的小孩,
那我唯一想說的便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培養堅強的「心理素質」。

老實說,在領悟「心理素質」強弱的差異前,我認為強化「心理素質」只是一個口號,和保持獨立思考一樣是模糊的,怎麼也提不上勁的一個觀念,理由在於,我實在不知道能舉甚麼實例去佐證這個概念是否真的強大到,唯它不可? 直到人生的際遇有了一些轉折,也許上帝也注意到了我這段缺憾,安排了際遇讓我體會感受。

在我深刻的體驗「心理素質」前,是我因工作自修的關係,拜讀了世界上前500大企業的自傳,能夠找到的書就拿來做做筆記,起初我想學的其實是管理學,想得知這些豐功偉業背後的決策者,到底遇到問題時,是如何思考與假設,最後做出判斷與決策,正因如此,我一頭栽進了書香寶庫,長達一年之久,單就看這些歷任或在任的CEO果決的面對企業每一個難題,如何帶領部屬勇往直前的奮勇過程,實來過癮,在整個管理學療程結束後,我還以為我會得到最多的管理學公式,便可用於未來人事或公司運作上,得以運用發揮,但情非所願,最後,我得到最多的反而是,與我起初設定大相逕庭的結果。

以往,我們可能以為公司重大決策,往往是多數決。其實不然
以往,我們可能以為公司決策者,總是十足把握做每件事。其實不然
以往,我們可能以為幸福企業才是對員工最好的方式。其實不然
以往,我們可能以為公司內部競爭會造成內耗,最後無疾而終。其實不然
等等等.....

太多原本設定假設,或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在現實與實戰的500強企業裡頭似乎顯得異類,但在這些偉大的企業中,如此複雜的攻守之間,我得出一個領導人必須擁有的素質,便是強大的「心理素質」,眼尖的人可能已經察覺,這些500強偉大企業裡,重大的決策問題,似乎都是擺明與眾人利益對著幹,如此頒發命令的人,好像以往宮廷劇一般九死一生,隨時有人想著要把你拉下來,好好踐踏一般,好比在高空鋼索上的你,下面一群人吶喊嘶吼,希望你趕快從鋼索上摔落,好結束這場利益衝突,但在自述哩,這些帶領偉大企業的領導者,似乎對於改革以及改革後的願景了然於胸,勇往直前不畏懼任何阻撓,千山萬水我獨行之勢,也不會表現的懦弱,有種豁出去的闊氣與豪邁。

華新麗華集團我敬佩的大家長焦延標曾說:成大事者不與眾謀。
這句話,並非告訴你成大事者,不跟別人討論如此白話,而是設定一個有利於企業的願景(可能是前無古人之事),在設定這個目標時,不需與人討論,因為人對於未曾發生,無法理解的事物,往往顯得保守悲觀,在設定完目標後,處理達成這個大方向時,當然就需要眾人之力才可達成,因此,成大事者有兩階段,第一階段,設定遠大目標時是孤立的獨立思考+心理素質。第二階段,才是嚴格執行目標,思考如何眾志成城。人總是習慣看到影,才會慢慢產生認同與感興趣,最後才會有人共襄盛舉。

而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之間,完全要靠領導者的心理素質支撐,因為你很可能需要與世界為敵。




Neil園丁筆記。2018/11/23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台灣教改「新式性教育」公投,你怎麼看?





講到台灣新式性教育,大伙如熱鍋上的螞蟻。
有位為人母的好友這樣說:「國小二年級的老師,要求孩子們畫出自己的性器官,我覺得這個的性教育太早了,這樣的公投怎麼可以讓它過?」

講到「新式性別教育」對於沒有小朋友的成年人來說,就好比非洲的獅子咬死遊客一樣,並不會有特別的切身感受,但又隱隱約約覺得似乎過早,但真要叫我仔細研究好像又跟我相關性不高,提不起勁,要感謝這位媽媽,讓我有這個動力去尋找,且不論個人主觀角度為何,此篇單純就事情原委做一個「大膽假設」,對於此篇話題有高度興趣的朋友們,也可再行深入,這邊沒有任何政治、隱射、色彩成分,單純個人蒐集資料整理,做推論論述罷了。


本篇開始。
灣之所以有新式性別教育公投,源自2017年9月美國新上線的9歲開始性教育課綱修改,台灣很多法規都是跟著先進國家走,這邊講的先進國家自然就是美國(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跟著美國制度走),這時候思考敏捷的朋友可能已經想到,那究竟是何緣故要在美國才剛在美國洛杉磯聯合校區上線才一年左右的政策,台灣就貿然跟進,好像有甚麼必須解決的問題存在?

眼尖如Neil

根據2015年統計
印度人口將近 14 億;1,335,561,154
台灣人口將近 2,400 萬;23,554,803
印度 2015 年性侵案件 34,651 件
(資料來源:印度國家犯罪紀錄局 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
台灣 2015 年性侵案件 16,630 件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蝦毀?
我們一直說人家印度不重視女權,感覺女性在印度隨時會被騷擾,結果...
數據顯示,與人口是台灣56倍的印度相比,台灣性侵犯罪率竟然是印度的27.2倍。

然而根據統計,台灣的性侵害事件中,高達8成是近親或師長所為,而性侵兒童最容易被掩蓋或粉飾,往往是熟人所為。

美國著名健康教育專家塞勒斯(Wendy Sellers)表示「必要的性知識,是讓孩子更能保護自己」。

沒錯,在兒童性侵數案件中,親人與師長扮演的角色是親暱與信任,但也同時存在危機,往往幼兒並不是很了解,所謂性侵害行為的分界點為何?到底我最信任的長輩對我的行為是否構成性侵害?這些清楚的分界在透過「性教育」教學課程後理解與被害人受害時間,顯然教育是遲到了,也正因如此,產生了兒童性知識必須抬頭的需求,這也迫使美國與台灣在此點上著墨,我想我同時能理解,家長的難為,正常的家長與師長是不會去想「性侵害」自己或熟人的子女,但如果每年有相當於未滿18歲之男女約5,000人受害,那20年下來這些人都成年甚至中年,約有10萬人受害,等於每1000人就有4.2位是曾經被性侵,背負痛苦的記憶活著,我想,如果這數字可以透過一些從未嘗試的方法,是有機會能夠降低,那這樣的教改,才是有意義的方向。


Neil園丁筆記。2018/11/20







如何有效提升自主學習效果,養成獨立思考



宋朝文學家黃庭堅曾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便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乏味」。

在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自主學習」是一項重要的課題,而要如何才能產生有效率的學習效果?多數人在進入這書香金寶山前最想釐清的疑問,也往往是阻擋通往正向循環的自主學習,能否產生持續性的重要關鍵。

讓我們從一張湖泊圖來延伸腦袋與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



新知識就像剛從山頂潺潺流下的新水源,而湖泊就如同人類既有的記憶、邏輯、經驗,當有新水源進入既有的湖泊時,大自然會把舊有的水作汰換更新,保有原本的容積,可惜的是,我們的頭腦並無法直覺性的做這件事,為什麼呢?因為原本負責記憶的神經元依然活耀,無法馬上忘掉我們想忘記的內容,因此這時候我們便產生了舊有知識囤積的問題,但腦袋的容積量有限,在有限的記憶裡,正常人很難同時記憶太多東西,這時候怎麼辦呢?

還好,我們在自然界找到的不只有規律,還有大自然的物種為了生存而自然演化的解決辦法,利用觀察大樹生長機制我們發現,每年樹葉、枝幹、花、細根,都會隨著季節而更換,但在粗根卻不會,因為它是用來儲存澱粉以對抗害蟲使用,所以藏在地表30公分以下的粗根系,透過不斷的新皮質產生漸漸壯大木質部,恰巧用來解釋大腦的神經元。

人的大腦也是如此,神經元有粗有細,不斷的經歷生死更迭,要想留下我們要的神經元,就必須透過新的循環刺激,讓神經元留下並壯大。

謎底揭曉時刻。
這時我們仔細觀察下表,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之間的差異,正好是開啟神經元強化與否的關鍵轉折,透過「主動學習」的操作,假設原本我們記憶了10個單位,為了能夠應付學生考試或工作需求,後來透過「主動學習」的動作,在討論、實習、教導中,我們很快地發現,其實在傳遞這個觀念只需要用到6個單位,反而更加的精良到位,這時候6個單位強化,剩下的4個單位則被相對弱化,依此類推。

得出一個結論是。
透過不斷的「教導他人」操作,我們很快的掌握優化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結合,維持腦袋的正常循環,汰舊換新,不再覺得背一堆資料進去後頭昏腦脹,難以消化,臨時需要時又卡住不知如何彈性運用,不複習又怕遺忘,導致吸取知識的過程備感壓力,最後放棄「自主學習」,非常可惜




Neil園丁筆記。2018/11/20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比特幣是投機還是投資?



時間是最好證明對錯的工具。
不囉嗦,直接看重點。

很多人喜歡在一個點上激辯輸贏,Neil則喜歡用時間證明,投資不外乎追求穩定獲利及舒適愜意的生活。



動態筆記+時間軸分析法=事實勝雄辯


這是因


2018 年 04 月 30巴菲特:買比特幣並不是投資,只是一種賭博遊戲



這是果





2018-11-16 00:53經濟日報

比特幣暴跌 重創挖礦鏈




討論:要麻煩你放大來看較清楚

















最後,巴菲特曾不只一次公開表示持有「生產性投資」的重要性,這點或許你可能不太了解,在此容我碎言幾句,也給還對這觀念不清楚的朋友一個機會,去了解這個簡單大道理到底是甚麼東西?


講到「生產性投資」就要講到他有一位極其叛逆的小老弟叫「投機性投資」,這位小老弟年紀輕輕,總是喜歡在追求「長期穩定獲利」上與老哥「生產性投資」一較高下,每每能夠贏個幾年,但如果時間拉長到10年,便看不見老弟的蹤跡,更遑論30~50年的長期投資項目,因此,我們在報章雜誌很喜歡用短期去證偽「生產性投資」,但長期數據,卻不願意拿出來,因為真的沒啥好說的。「生產性投資」長期而言統計上99.9%大勝「投機性投資」。


講這麼多,很多人開始對「生產性投資」與「投機性投資」到底是甚麼,開始產生好奇?
我用最簡單的故事告訴你,在我們人生經歷中,多少會有與異性交往的經驗,所謂「生產性投資」就好比,你喜歡上一個人,他也喜歡你,而不管你是否主動對他/她好,他都能持續性對你好(配息配股),此即是「生產性投資」;相反的如果對方需要經由你對他好,才有可能對你好,也可能對你不好(冀望獲得資本利得),這就是「投機性投資」。

兩者最大的差異是,身為信奉價值型投資者尊崇「生產性投資」需要的動作是,分析完「對的商業模式」+「合理的價格以下買進」後,只需要「等待」,沒錯,等你評估完你另一半後,你只需要靜靜地等待好事發生,當然我們並無法去預測有甚麼好事會發生或何時發生,但總之一定會發生。

而信奉「投機性投資」者,則要兢兢業業,不管是盯盤或留意整個大環境的細微變動,足夠讓自己持有的部位產生風險的因素,都得仔細評估,最後化做「買進」或「賣出」的動作,日復一日。然而我並無法保證你的另一半會持續性對你好,因為他也可能對你拳打腳踢,趁你不注意偷走你最寶貴的睡眠與財富,甚至是生命。



Neil園丁筆記。2018/11/17




靠一本書爬一座山。CIS日本小股神 主力的思維

從大二開始就開始接觸股票市場,也已13年有餘,最近喜歡上一個詞【積非成是】,我想在股票市場自營的朋友們,大概都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涵義。 看完CIS著【主力的思維】後,雖然說內容並沒有看完查理·蒙格大作那般令人澎湃,又腦筋突然對人生充滿希望,想盡力往某個方向奔去的豪邁感,...